大爆炸后37万年,宇宙温度降至3000k,自由电子和质子结合形成氢原子,氢原子整体呈电中性,不会散射光子,于是阻碍消失,光子可无阻碍地长距离自由传播,宇宙也就变得透明了。这些自由传播的光子因空间膨胀不断被拉长,从原来的红外线波段被拉长到微波波段,就形成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1948年,天文学家依据大爆炸模型预言存在这种辐射。1964年,贝尔实验室的两位工程师发现了它,并因此荣获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如今我们周围就存在大量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每立方米空间平均约有4亿颗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光子,它们是宇宙中最古老的光,穿越了138亿年才来到我们身边,静静诉说着宇宙大爆炸的故事。
4.
宇宙年龄的计算:天文学家通过哈勃红移、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这两种独立的原理和不同方法,分别计算出宇宙年龄,发现二者结果差距不大,都在138亿年左右。并且测量大量古老天体的年龄,在误差允许范围内,没有一个天体年龄超过138亿年。这间接证明宇宙在138亿年前可能发生过一次重大事件。
5.
模拟宇宙演化与观测结构相符:天文学家利用大爆炸模型模拟宇宙几亿年的演化过程,发现其能生成一种网状天体结构,这与目前天文望远镜观测到的超星系团、星系长城、空洞等大尺度纤维结构是一致的。
6.
中微子背景辐射预测准确:大爆炸模型预测存在温度为1.95k的中微子背景辐射。2015年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上间接发现了温度为1.96k的中微子背景辐射,理论预测值1.95k与实测值1.96k较为接近,可见大爆炸模型的预测还是比较准确的。
二、宇宙大爆炸模型的缺陷及爆胀场理论
不过,大爆炸模型并非完美无缺,它存在至少三大缺陷,分别是视界问题、平坦性问题和磁单极子问题。下面我们来具体看看。
1.
视界问题:这是宇宙大爆炸模型的一个突出缺陷。宇宙大爆炸后诞生了a、b两朵粒子云,因量子力学的随机性,两朵云的温度不同,假设a云温度是3500°c,b云温度是2500°c,且两朵云距离较远,a云在银河系左边,b云在银河系右边。
思考一下,a云的热量能否传递给b云呢?答案是不能,因为热量传递速度不能超光速,而大爆炸后时间太短,a云没有足够时间把热量传递给b云,所以a、b两朵云会存在一定温度差。
天文学家依据大爆炸模型计算,微波背景辐射中至少应该有几万个像a、b云这样温度明显不同的区域。但实际天文观测表明,微波背景辐射的温度差别极小,各个方向的温度仅有十万分之一的差别,即最冷的地方约2999.99°c,最热的地方约3000.01°c。由此可见,理论和实际观测出现了矛盾。
而爆胀场理论可解决此问题,其思路是:假设a、b两朵云最初在一粒沙子大小的空间内,这样两朵云就能互相传递热量,通过热量交换,a、b两朵云在这粒沙子大小的空间里提前混合成3000°c,然后空间发生爆炸,致使这粒沙子瞬间膨胀到银河系大小,此时银河系左边的a云是3000°c,银河系右边的b云也是3000°c,最后因量子涨落,在微波背景辐射里呈现出2999.99
-
3000.01°c的温度范围,这样就完美解决了该问题。简单来说,就是先在极小空间内提前混合好温度,空间爆炸后全空间的温度就都一样了,从而使微波背景辐射的温度也趋于一致。
2.
平坦性问题:根据广义相对论,宇宙可分为开空间、闭空间和平坦空间三种类型。天文观测表明,宇宙目前是平坦空间。但平坦空间极难形成,因为它要求宇宙的能量密度必须严格等于临界密度,就如同跷跷板一样,只要最初稍有偏离,就会随着空间的膨胀放大这种偏离。
由于量子力学的随机性,宇宙大爆炸初期,有些区域密度大,有些区域密度小,最终很可能导致形成一个不平坦的宇宙。然而天文观测显示宇宙现在非常平坦,这就产生了矛盾。
爆胀场理论可解决此问题,其思路是:一粒沙子密度不均匀,有的地方密度大,有的地方密度小,若将这粒沙子瞬间膨胀到银河系那么大,就会抹平一切密度不均匀,宇宙的空间就会变得非常平坦,从而完美解决了该问题。
3.
磁单极子问题:大多数大统一理论认为,大爆炸后10的负36次方秒左右,因温度变化,强力和电弱力分离,这次从高温到低温的相变过程中会出现磁单极子。磁单极子是指像磁铁虽有南北两极,但它只有南极或者只有北极的一种特殊粒子。
根据大爆炸模型计算,宇宙应该产生了很多磁单极子,可至今我们一个都未找到。要是能找到磁单极子,肯定能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对于爆胀场理论解决此问题的方式,假设在一粒沙子里面有1亿颗磁单极子,当沙子瞬间膨胀到银河系大小,整个太阳系都分不到一颗磁单极子,自然就找不到它了。
总之,传统的大爆炸模型存在这三大缺陷,于是天文学家提出了爆胀场理论来修复这些缺陷,相当于给大爆炸模型打了个大大的补丁。
三、爆胀场理论的观测证据及相关推导
爆胀场理论有三个核心预言:宇宙空间非常平坦、存在符合高斯分布的近尺度不变的密度涨落、原初引力波。
下面我们来简单推导一下空间为何会出现指数膨胀。根据广义相对论和宇宙学原理,可得到宇宙的演化方程——弗里德曼方程,这是宇宙学极为重要的一个方程。对于宇宙大爆炸前期来说,方程后面两项可忽略不计,从而可简化为:
这里p代表物质的能量密度,g是引力常数,a(t)代表空间的大小,a(t)上面一个点代表宇宙空间的大小随时间的变化率,也就是微积分里的dadt。
如果爆胀场的能量密度是一个固定数值,那么p就是一个固定数值,整个方程的右边就是一个固定值,简化后它就变成一个非常简单的微分方程,大一学生基本都会解这个微分方程。其解令人惊讶的是出现了指数形式。因为a代表空间的大小,t代表时间,这就意味着宇宙空间的大小随时间呈指数变化。所以,只要假设真空爆胀场的能量密度是一个固定值,宇宙空间的大小就能随时间指数增加。
接着看看爆炸前后宇宙的总能量变化。根据定义,能量密度等于能量除以体积,而体积等于长度的三次方。由于爆炸使宇宙的长度增加了10的26次方倍,可知宇宙的体积增加了10的78次方倍。又因为宇宙爆胀场的能量密度是一个固定值,所以爆炸前后宇宙的能量增加了10的78次方倍。假如爆炸前宇宙只有几百个氢原子的能量,那么爆胀后宇宙的总能量就会变成10的55次方千克,而10的55次方千克就是现在可观测宇宙的总质量。这个结论相当震撼,以往我们一直认为宇宙大爆炸起始点密度无限大、物质无限多,现在依据爆胀场理论,大爆炸的起点只需有几百个氢原子的能量即可,宇宙几乎所有的能量都是在10的负36次方秒到10的负32次方秒之间通过空间爆胀增加的。
一、宇宙大爆炸能量来源
那宇宙增加的这么多能量是从哪里来的呢?天文学的主流观点认为是从真空获取的能量,真空蕴含着大量能量,它存在高能量状态和低能量状态,就好比水库一样,大爆炸之前的真空处于高能量状态,大爆炸之后变为低能量状态。
因为存在类似大坝高度固定的某种条件限制,所以真空能量的变化也是相对固定的,这就相当于真空暴胀场的能量密度是固定值。根据前面讲过的弗里德曼公式,暴胀场的能量密度固定会引发空间指数膨胀。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心动的起始线 京都透视神眼 这个男人来自异世界 影视:都市万界炼心 穿成炮灰后乱发疯反而成了团宠 重生四合院,悠闲自在看热闹 天道裂隙 未来世界AI统治人类 穿越:基建文化到古代 HP首富小獾的救世主养成攻略 古神恩典 三通小小说 满门被屠!孤女复仇携手落难皇子 叶千缘的隐形翅 青山一传 修仙大冒险之笑闹仙途 魂穿农户女 人间一隅 重生高考后,我签到成了神级黑客 乡村灵异短篇故事
好书推荐:揉碎温柔为夫体弱多病和情敌在古代种田搞基建我有了首都户口暗恋指南星际双修指南我只是一朵云瑜伽老师花样多妈宝女她躺平爆红了你不能这么对我带着战略仓库回大唐背叛宗门,你们后悔什么?重生之护花痞少许你三世民国重生回到古代当夫子太子殿下躺平日常我的外甥是雍正公主 驸马 重生重生宠妻时光盗不走的爱人古穿今之甜妻混世小术士高手她带着全家翻身借一缕阳光路过爸爸偷了我的女朋友的东西后妈卷走40万失踪后续